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要闻 > 正文
钟声: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学习习近平主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要讲话
时间:2018-06-19


中国提出的文明观,饱含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形成的文化自觉与思想智慧,也体现着开放、自信的大国气度

“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阐述的文明观,指出了一条人类文明和谐共生之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纵观人类历史,因文明冲突而导致的战争屡见不鲜。“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全球政治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上个世纪末的断言,至今仍被人提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的“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警钟。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文明傲慢等言行不时发生,导致世界随时面临冲突的风险。

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这一时代难题,让多样文明在相遇相知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关键。正如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观给出了中国方案。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饱含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形成的文化自觉与思想智慧,也体现着开放、自信的大国气度。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文明虽各有千秋,但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发展的活力。真正自信的文明必定有广阔的胸襟,吸纳其他文明优点,丰富完善自我。包容是文明互鉴、对话的动力。秉持包容精神,就可克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

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内容的“上海精神”的体现,引领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文明大花园中兼容并蓄,共同繁荣发展。上合组织成员国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驼铃声声的丝路古道,为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难得机遇,传承着各文明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也为沿线各国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如今,上合组织将人文合作与安全合作、经济合作并列为上合组织“三大支柱”。通过签署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文化合作协定、科技合作协定等多份文件,举办近百次艺术节、运动会、冬令营等各国广泛参与的活动,不断搭建民心之桥,促进地区内的文明对话。

上合组织17年的发展历程向世界证明,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精神,各文明完全可以在相互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和谐共生、融合发展。中国提出的文明观,从思想深处为上合组织各国和平共处贡献智慧,值得世界思考借鉴。

《 人民日报 》( 20180618 03 版)

时事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