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猛然来袭,武汉按下了暂停键。而春天,亦如坚定的逆行者,带着信心、带着希望、带着生机,如期而至。
校园,师生、校友,别样的离别。这边是牵挂,那边也是牵挂。
一连7天的“云赏狮山春”,牵起你我,走进校园、走进春天,共同感受这春光的明媚,一起领悟这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尊严。

“从构思到执行,只花了3天”
“进不来、出不去”“有一种无力感和无助感”“大好季节,怀念校园”,这是师生在朋友圈里的留言。居家期间的焦躁传递着不良情绪也同时期盼着华农之春。
其实早在1月27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就致信慰勉离校师生、海内外校友,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展,2月23日,各单位进一步加强与师生联络,通过各种方式更加细致地关心关爱离校师生。3月13日,校党委书记高翅与文化办负责人交流时提出,很多师生疫情期特别惦记学校,“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让师生线上欣赏学校春景,让他们放心、安心。”

杨柳依依
“我把春天拍来,赠与你!”于是,“云赏狮山春”正式“上线”。这是一次赏春,但又不止于赏春:
——这是一次战“疫”。与病毒的阻击战,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关注普通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这是一次美学实践。把诗情画意的华农之春呈现在师生眼前,集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于一屏。
——这是一次文化尝试。在每一次直播中,“华农特质”再次成为主角,启迪大家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什么是文化。
——这是一次价值倡导。发现美、欣赏美最后创造美,我“农”并不“土”、我“农”与时俱进、我“农”有文化自信,把追求卓越当价值追求。
但对于如何“上线”,策划团队经过讨论研究,很快确定了工作方案。
——怎么拍摄?策划组准备以“游”为主,以“赏”为辅,以生活化的体验为基础,从静物到动图,从照片到视频,一改只有图文的沉寂与呆板。
——拍摄内容?以花为主,兼顾风物与建筑。策划组提出,要聚焦师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场域,让他们感受疫情下的静美校园。
——谁来直播?30名志愿者集结组成了直播团。他们大多是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的一线教职员工,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训,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面对镜头。
——怎么发布?文案、诗歌、图片、视频、预告“组合拳”发布,通过平台直播与官微、南湖新闻网发布及其他社交媒体形成互补传播。
——何时直播?策划组详细研讨过疫情期间师生的作息规律后,决定在中午13点直播,持续时间约30分钟,力求简约精炼,还增加弹幕、评论和回览功能。

梨白压枝
为了准备这次“云赏”直播,洪军老师连轴“转”了好几天。设备、平台、网络都得全新搭建,为了借到设备,他托在黄陂的朋友驱车2小时到华农,再接他取设备,第二天凌晨过才回到华农。
预拍摄那天,平台突然出现故障,洪军立即联络平台技术人员抢修。深夜回到单位,他发现大门紧闭,不得已,他们只能在大厅一直忙到凌晨六点。
在直播“漫步狮山林中路”前,在蜿蜒的狮山林中路总能看见一位骑着车正在为测试信号盲点、死角及网络流量、测速而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刘志伟老师。
13日到15日,从构思到执行,他们只花了三天时间。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范式可依”
“马上开拍,花期不等人!”3月15日拍摄桃花前夕,策划组也有紧张和担忧。
一切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范式可依。直播解说的志愿者们只能“本色出演”,用最自然、最生活化和最朴实的白描语言带领观众欣赏美景。
在直播“桃花映日”时,他们吟诵了自己喜爱的咏桃诗词;漫游校园主轴线,他们不单关注沿线的梅兰竹菊,还分享了华农这所百年学府的文脉与学脉;在欣赏油菜花海时,他们也谈野花小草;在象征我校与瓦格宁根大学友谊的一棵紫玉兰前,他们也聊欧洲疫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做好直播,工作组的老师多次到校园选线选点,“主播”们多次到现场找寻真实感受,每天上午现场工作组和后台导播组的老师还要进行现场信号测试。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3月17日,校党委书记高翅和校团委书记彭小川一起应邀担纲“云赏狮山春”的“主播”。寓柳、折柳、植柳、咏柳后,高翅说:“柳树不仅体现在春意里的希望,还有高尚的品格。”以依依杨柳为载体,以人文情怀为基调,传递文化自信和战疫自信。

直播现场

油菜花海
不唯花而花,不唯景而景。“梨花飞雪”解说以梨花的白洁美丽,向圆满完成任务、踏上归程的援鄂医疗队白衣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赞美。如是,“云赏狮山春”播撒的是一种念想。
在“主播”汪波眼中,油菜花是华农学子身边最“接地气”的花,更是有故事的科研之花。他说,自己要做的就是将科技与人文融合,讲述油菜花的故事,于是有了“油菜院士”、有了“抢修大棚”、有了“抢收取样”……那几天,汪波老师紧张而兴奋地忙碌着。
就在直播樱花前夜,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主播们并没因为天气而改变计划,他们说,樱花花期很短,但短暂的生命依然珍贵和值得尊重。他们与观众分享道:共克时艰的日子,这或许是零落之美与即时浪漫的最好隐喻。
“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春天!”
即便现在,打开直播通道,弹幕仍然“抢眼”。“华农的花草太美了,超级想去看”“第一年没有和武汉最大的樱花树合影,没有了南湖跑的同学还有荟九荟十的青春年少陪伴,樱花还会寂寞吗?”“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春天!”“看着看着,好想回到图书馆,一读一整天”……
有几组数据值得言说:连续7场,校内外多个直播平台的点击观看人次超过100万,1145张直播照片被点击观看20余万次,回看13余万次。
这是大家的关注,也投射出特殊时期的审美。师生们在家中“抗疫”两个月,惯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内心的焦灼、无助可想而知。这些数据表明,“云赏狮山春”赏得正当时。观众说,“主播”带着大家“游”,而不是让镜头牵着大家“走”,体验感增强了,内心触动更多了。

导播台工作实景
雅致郁金香

林中路悠远
数据的背后是拍摄组每天反复的总结、讨论和交流。王从严、彭光芒、彭小川、吴义生等从策划选线到组织实施,无不虑于细微;而冯楠、范敬群、刘广乐等或赋诗撰文、或参与主播,为“云赏”平添春之情境。
拍摄没有高度组织化的架构,一切出自于参与者的内心和自愿。一切恰如3月13日动议:只要乐于参与的摄影摄像爱好者都可参加,不设门槛、不作要求,“大家一起拍”。
在这过程中,拍摄组的工作人员是幸运的,他们最近距离感受到了校园的美好,吸收着来自校园的养分。参与拍摄的校友张靖川说,因为寂静,他兴奋地捕捉到了校园的“绝美素材”。而观众也为看到了他制作的美景而欣喜。
“从共赏到共情与共鸣”
有一个直播细节很动人。在直播“林中路”时,“主播”陈志强独自一人到角落悄悄地把黑色口罩换成了蓝色口罩。他说:“这种蓝色是一种希望的颜色。”即便“非科班出身”,他们也毫不马虎。
每天中午,信息技术中心4楼办公室导播台节奏清晰而明快,这里是直播指挥中心的“调度室”。但这里并没有5G+VR直播技术,也没有高大上的平台“阵容”。他们只想把华农的最美景色及时呈现出来。
镜头内外,并没有更多的防疫工作、没有日常的忙碌、没有说教宣传,但却充盈着育人的属性。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条路、每一栋建筑,无不诉说阔别的思念,无不传递春天的希望,无不绽放生命的高贵。
1145张照片背后,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云赏”期间,高翅、彭光芒、李春子、范敬群、陈志强等穿梭于直播现场,用镜头捕捉生动的细节。为给观众带来更多视觉体验,他们不拘泥于直播时间,在朝露晚霞中找寻唯美瞬间。

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狮山雨樱(本文图片由“云赏”拍摄组提供)
连续“追剧”7天的法学1802班的谢丹宁说,从手机屏中看的校园“很神奇”,学校的春光既熟悉又陌生。她说,能感受到学校对师生的牵挂,用心为大家付出,“希望以后再也不要错过学校的春景”。
很多老师表示,离开学校时满目冬景,再看“云赏”,发觉已经春意盎然。他们能感受到这种视觉冲击,也希望早日回到阔别太久的校园。
正如本次活动的策划者、艺术总监、校文化办负责人彭光芒介绍,“云赏狮山春”在线校园踏青赏花活动,带着师生们看疫情之下熟悉的校园,是对2个月来呆在家中“抗疫”师生、校友、市民们的心灵抚慰,更是大学乐观主义心理、大学人文气质的体现。
(记者 常慕佳 川竹 审核人 彭光芒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