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阅读接力:在分享中感悟阅读魅力
时间:2020-05-06

他们或在校园、或在家乡,或在水之畔、或在山之巅,或在国内、或在全球,或显庄重、或视随意,或个人静诵、或家人齐读……

不一样的时空,一样的专注。特殊时期读书节,他们同读世界名著《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

200位读者、持续8天,他们连续“阅读接力”,分享阅读带来的美好。

 

为爱发声 接力阅读

特殊时期,“疫情”“分享”“生命”“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等渐渐成为2020狮山读书节的关键词。

“阅读接力”就这样因时而生了。这是一种广义的深阅读,也是一种行为艺术,意在引导更多人广泛参与阅读,唤起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积蓄力量、为爱发声”。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名著《热爱生命》逐渐成为“阅读接力”的读本。它符合关于生命主题的系列元素,语言优美、情结跌宕、叙事性强、笔力刚健、思想深邃。

该书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战“疫”相暗合。它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最后克服困难,得以生存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阅读是有魅力的。报名的人数快速增长到200左右,“阅读接力”逐渐汇聚了一批“热爱读书的人”。在这里,读书人可以尽情享受书本带来的愉悦,不分师生、不分地域、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分老少……

423日读书节开幕当天,图书馆有如芝兰之室,静谧如初、书香轻溢。中文阅览室新书展示区,校党委书记高翅作为“阅读接力”第一期的领读人,在这里直播领读了《热爱生命》的开篇段落。“开场白”中,他进行了书评,他说这样更容易酝酿情绪、更具“代入感”。

“一切,总算剩下了这一点——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就是胜利,尽管他们输掉了赌博的本钱……”抑扬顿挫而又引人入胜的朗读似乎把读者带入了美国西部淘金者的求生场景……

参与体验 享受阅读

阳台上的月季安静绽放,阳光漫撒在葱绿的叶片上,两张竹椅、一方茶几,动科动医预防兽医2019级许丁心和爷爷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阅读接力。爷爷已经88岁,他颤颤巍巍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认认真真地读着。而许丁心则一直面对爷爷,就像小时候背书一样,爷爷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的雄浑与孙女的柔美却完美地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客厅里多肉植物饱满可爱,几个抱枕安静躺在在沙发上,米黄色的狗熊娃娃憨态可掬,韩文静和丈夫向硕正齐读着《热爱生命》。这是一个温馨时刻,他们一个是食科校友,一个是园林校友,在华农相识相知的他们现在正同读一本书,共享相互偎依的家庭时光。

来自俄罗斯的2018级博士生Vladimir Akopyan 选择在家乡一处高山上阅读淘金者拖着扭伤的脚腕和血肉模糊的脚与野兽搏斗的片段。宏大的背景里,天空湛蓝、云卷云舒,远处的农庄依稀可见,广袤的大地与书中的描述似在相互映衬。

阅读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气温骤降,赵书红教授一边筹备重要学术会议,一边准备阅读接力。在第一综合楼B座的公共实验平台,她用舒缓的语气讲述着淘金者的故事。

 


近处莺声燕语,远处郁郁葱葱。一大早,巴基斯坦2016级博士生WASEEM ABBAS 特意搬来了一张椅子并以二十四节气柱为背景开始了他的阅读。而他的同学们,或以狮山为景、或以绿茵为境,或干脆幕天席地、率性自然,沉醉于阅读的愉悦之中。

“他虽然孤零零的一个人,却没有迷路。”来自动动物医学1605班的梁永杰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书中的选段。作为“阅读之星”的他坦言自己平时就热爱朗读,参加接力感到很惊喜,读书节当天看了开幕式直播,深受感染的他决定重温这部文学经典。

对于公管学院陈宇施来说,“阅读接力”让她达成了一个许久的心愿:和妈妈一起读书。她说小时候妈妈教会了自己读书识字,而今在一起读书就是一种幸福。找背景、选角度,测语速、找基调,她们相拥而立、认真严肃,录制好几遍,才最终“杀青”。

镜头再次回到学校。竹苑食堂窗明几净,最简易的饭桌成了刘三仿、伍云侠夫妻和孩子刘奇一起读书的全部场景。经营“大汉口热干面”的他们,是学校战疫期的“逆行者”,平常热情招待师生们用餐,今天,他们是普通的读书人。“他的朗读画面感很强。和学生的诵读不同,老师傅朗读时浓浓的乡音能将人带到他的故乡,当他沉浸在读书的事情里,像变了一个人,好像整个人都得到了升华。”工作人员这样说。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读书接力之中。留学生们在一个个地标建筑物前留下不同语言、同样的文字;穿着白大褂的校医院“白衣天使”坐在透过阳光的绿荫下认真朗读着;保卫人员身着制服在校园的台阶一角捧书而读;植物科学技术院作物遗传育种2019级的安鹤带着妹妹在油菜花田中感受经典的力量……

共情共鸣 体悟阅读

文字不分国籍,情感没有国界。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Roman Mikhaylow、奥本大学的William Batchelor还有学校的其他外籍教师,他们在疫情期间一直在汉坚守,这次他们主动参与到“阅读接力”中来,重温生命的意义。

日籍教授津田贤一疫情期婉拒了日本政府的撤侨通知,坚持在实验室与同学们在一起,他还在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工QQ群中勉励同事们:“我不会离开历经磨难的大家,武汉加油!”为了录制了《热爱生命》的视频,他提前好几天找译作练习,在实验室里完成了阅读。

阅读让不少人产生共鸣与共情,有的主动提出想要读一段或者写一段书评。

阅读《热爱生命》后,梁永杰对生命与自然的力量产生了新的理解:“面对自然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人类文明在自然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而不是主宰,但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希望。”

 

(本文图片由“阅读接力”视频制作团队提供)

“虽然我们嘴上带着口罩,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没有因此而产生隔阂或距离感,没有人拒绝读书的邀约,每个人都很亲切,更珍惜人与人之间见面共处的机会。”前来“围观”的一位网友说。

一些师生认为这次活动关于生命的主题很贴近当下的疫情——即使面对疫情的打击,人们还是要积极生活。而这种接力的形式,能更多地影响到师生群体,很有意义。“与不同年级专业的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我观看了他们的录读视频,大家通过各自对选段的感受,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农林经济管理1602班的万浩然和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2019级的郭雅婷在书评中写下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人生的道路上是充满荆棘的”,但“纵然生活荆棘密布,我们也需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日生活,用最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百态,用最坚强的意志战胜艰难困苦”。万浩然也表示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只有有所追求,活出自我,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活出生命的意义。”

阅读接力冲刺的“最后一棒”落在了校长李召虎手中。译本中,他详细地标注了中英文对照,一个一个单词记录详尽。他还特意选在第三教学楼教室里阅读,在课桌前、在讲台上,在大家最熟悉的课堂中,他阅读着书的升华篇章。他说,读书是一场“精神的长跑”,他建议每个人读书“不言迟、不厌多”。

430日,这场持续8天的“阅读接力”静静落下帷幕。但也有网友说,这刚好是“读懂生命的开始”。

 

记者随笔:

世因字而文明始,人识字而情感生。

以文字为载体的阅读是人类获取智慧、充盈人生的重要渠道。

初次见到“阅读接力”的照片,不免让人泪目:他们或在树荫下、或在台阶上、或与家人分享、或幕天席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捧书而读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了读书的张力。

或许,对那位邀请爷爷一起读书的同学来说,这样的镜头会成为一种绝唱;

或许,和妈妈一起读书的同学若干年之后会觉得这次阅读是一种礼赞;

或许,油菜地里读书的小妹妹心里已经埋下了一枚读书种子,期待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阅读就是取悦自己。他们不拘泥场景也不囿于语言,无需刻意美颜,更不需要专业技术支撑,一切自然而然、洒脱有书卷气。

这场接力,把喜欢阅读的人凝聚在了一起,他们因《热爱生命》而更加热爱生命。

于学校,阅读让战疫期校园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于个人,阅读让正经受考验的师生看到了希望。

历史不会辜负一颗读书的心灵!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 王思涵 曹扬 审核人 常慕佳)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