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数以万人“围观”开幕式、数以千计书评影评、数以百人参加阅读接力,在最适合读书的季节,一批热爱阅读的师生汇聚于“云端”,体验参与、分享交流,感受阅读带来的魅力。
始于谷雨、见于立夏、至于小满,战“疫”时期,这场读书节以“感悟生命”为主旋律。
在最适合读书的季节,一批热爱阅读的师生汇聚于“云端”,体验参与、分享交流,感受阅读带来的魅力。
“让阅读成为大学生活最美乐章”,这是学校所盼,也逐渐为师生所享。

流传在“生命的声响”
4月23日中午13点不到,浙江金华,外国语言文学类1905班郑圣诺早早端坐在电脑前,等待第25个世界读书日、学校第十三届狮山读书节开幕。因为疫情,这场读书节被搬到了“线上”。
嫩绿色调的原创“印刷活字”律动跳跃,主题词“阅读点亮智慧,读书慰藉心灵”沿图书馆“拾阶而上”,镜头远处的书香翠竹蓬勃如初。
郑圣诺和其他24000余名观众一同收看了读书节开幕式直播,一条条弹幕留言可见读书人的节日喜悦。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本届读书节的主要活动项目——
“狮山读书礼”——以虚拟和实物方式,向热爱读书的师生献礼;
“阅读接力”——阅读分享的形式共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名著《热爱生命》;
“好书共推”——学校为师生推荐了25本经典名著的书单和电子资源;
“好书共评”——邀请读者结合亲身经历,撰写经典书籍、电影的书评影评;
“好书共读”——各单位策划了阅读分享项目20个,线上活动邀请更多人参与读书节;
“手机书盒”——让师生将“云端图书馆”装进“口袋”,随时、随地、随心阅读;
“荟读狮山”——荟集各学院教师、学生会、读书社团自发策划举办的精彩项目。
为期一月的读书节正式拉开帷幕。读书节吸引4460人前来报名“围观”,1460余“阅读原住民”每天活跃在各种阅读交流群之中。

赵书红教授正在阅读
旋即,各个部门和学院广泛参与到读书节中来——
早在4月21日,本科生院就率先以“战疫•读书•立学”为主题在线举行了辅导员沙龙暨读书交流,他们有的分享马列著作,有的分享“习言习语”;
同天下午,经管学院通过举办线上读书赏析、诵读《论语》接力、精品书单分享等系列读书活动,在“云端”辟出一隅书香;
工学院则举办了“精工讲坛”人文讲座、“开卷有益”我来荐书、“经典寄相思”师生共品经典、阅读经典“云”分享、“锦书云中来”读书笔记评选等系列活动;
文法学院通过组织系列读书分享会、每日阅读分享打卡、学院班子参与班级读书会等活动,让师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倾听生命的声响;
资环学院的“名家荐读”“悦享经典”“共沐书香”等系列读书交流活动,在“云端”品经典,用青春砺人生,引得不少师生前来“打卡”;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举办“生声相伴”云上书会、“共荐良书”好书推荐、“师说书语”金句书评、“同读经典”读书交流系列活动,相约书香“云端”,倡导师生共读;
理学院启动“书香四溢”读书活动,开展了“爱阅读”线上打卡、“书香四溢”读书分享、“点亮图书”书籍推荐等系列读书活动;
植科学院开展“书途‘云’漫步”“植科好笔记•我的书香战‘疫’札记”等系列活动,促进植科学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阅读与生命同行;
水产学院的“21天读书笔记”打卡、“好书共读”直播分享会、“vlog为书发声”等系列读书活动,让师生共品书香、聆听书韵;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共同谱写“诵读、精读、研读”的读书三部曲,唱响生命的旋律。

同学们在家中阅读
读书节期间的“数据浮动”同样值得关注。四月下旬,图书馆发布的信息资源使用数据显示,学校师生通过CARSI访问电子资源的用户人均访问量居武汉高校前列;2019年全年累计远程访问电子资源点击量为179211次,较同期显著增加;2019年我校师生中有12257名读者来图书馆借过纸质图书,共借阅了94605本,人均活跃借阅量为7.72本……
对此,有老师这样评价:学校师生是爱读书、勤读书的。
近年来,倍阅书店逐渐成为校园读书人的“文化地标”。读书交流会、书法美术艺术特色沙龙、优秀书目推荐、网上签售,他们主动融入到读书节,为师生保存特殊的“倍阅记忆”。
期间,图书馆建成经典图书阅览室,青年联合会主办第二期亲子读书交流会,学校纪委与公管学院“党建结对、共品书香”,创新的载体把读书节推向纵深。
这或许正在印证流传师生中的一句话:无阅读,不华农。
沉醉于“分享的喜悦”
读书节让师生在“云端”相遇,也让分享在“云端”滋长。
网友“硕GREY”看完学校为师生特意推荐的长长书单后,主动扫码分享自己喜爱的书。像“硕GREY”这样主动推荐的师生共有83人,金数据显示,153条图书数据得以呈现,书目的总浏览量近1000人次。

图书馆新书展览区
“书香悅性灵,经典正人心”,在网友“芝兰”看来,学校推荐的《物种起源》《基因论》《生命是什么》《鼠疫》《大流感》等,“既以经典为主,又有现实意义,他们是‘生命的声响’的别样言说”。
“打开手机书盒,开启数字阅读之旅”,手机书盒项目涵盖17万余册电子书、80万余集有声图书总时长17万小时、有声期刊200余种时长38万分钟。图书馆副馆长张柱红表示,在读书节把图书的功能集成呈现,目的在于丰富阅读资源,让大家共同分享阅读“盛宴”。

阅读可以遗忘周围一切事物,廖济忠老师正在阅读
“阅读接力”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行为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读书分享让经典精神传颂于师生心田。
200位读者、持续8天,他们或在校园、或在家乡,或在水之畔、或在山之巅,或在国内、或在全球,或显庄重、或视随意,或个人静诵、或家人齐读,共同品味《热爱生命》的意蕴。
“在这里,我们跟随朗读者的脚步,调动自己的情感,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理解;在这里,有故事,有欢乐,有情怀。”这是研究生贺翔在此次阅读接力中的感悟。
也有网友说,书记校长接力阅读,串起第一棒和倒数第一棒,“这本身就释放出书香校园和分享阅读的信号”。
写作书评,是本届读书节的“看点”。“书评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梳理和回顾。”《血疫》的书评作者2019级社会学研究生韦剑虹说到。
“唯有精确表达书中的主要思想才能对其做出进一步的论述。”“经历丧偶之痛的杰克斯仍然挑起生物防护安全的任务,执行猴子安乐死任务的年轻士兵们......”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802班钟淑琳说,在书评里,应该准确还原场景,传达作者的思想。

闹中取静,丁洁老师在阅读
“杨绛先生对我的影响似乎已经深入了灵魂”,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丁洁在书评中这样谈到,在这段难得的独处时光里,一个女人从另一个女人身上“收获生命的力量,获得人生启迪”。丁洁认为“读书就像家常便饭,就每天要吃饭一样,每天也要读一读书。”
食科学院王鲁峰老师这样感慨他所阅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以钢铁和枪炮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征服了全球,左右着人类命运发展,但这本书却告诉大家病菌在人类社会命运发展中产生的影响远远超乎你想象。”
读了温铁军教授的《告别百年激进》后工学院廖宜涛老师说:“作为一名工科出身的教师,我读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们本身具有先进性和坚韧性。”
自狮山读书节开幕以来,书评活动共收到来自38个单位1516位师生投递的书评影评作品1548篇,其中学生投稿1254人次,教工投稿262人次。“千名师生千篇书评”,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师生们对于分享阅读和书评撰写的浓厚兴趣。
共鸣于“阅读的魅力”
成长伴随书香,书香亦可赋能成长。
以声为桥,以音为梁。“在阅读接力过程中,通过朗读,投入自身感情,传递‘心声’”。贺翔表示,常常会兴致所起,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精彩的片段。他把这种“情不自禁”理解为“阅读的魅力”。
“彩霞是那么美丽,我心中却充满了忧伤,竟然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渡海”“黄昏之下的天空是美的,黄昏之下的华农也是美的,从日出到黄昏到日落——about欧豪”,这是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接龙”活动。你诵读我点评,你一言我一句,争先恐后、好不热闹。
他们以“华农图书馆学习支持群”为“家”,原创短语接龙、原创故事接龙、经典书籍朗读接龙、成语接龙等互动创作活动在这里纷纷呈现,凝聚起感悟阅读魅力的1436名师生。

读书接龙凝聚了一大批喜爱阅读的人
疫情可以隔离距离,但却无法阻隔读书人对阅读的热情。“因为内向,便很少与人交流,生活经历也少,但是通过阅读,跟随作者观尽世间百态,鸟禽鱼兽、星辰大海、落日余晖,慢慢地,形成了独立的思考体系,不再人云亦云。”贺翔感叹到。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1802 班李辰洋说:“打开书,超越时空,延拓生命的维度;沉下来,慢慢思索,探寻自我与世界的兼容之道——遇见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爱读书的人会在阅读中不断丰富他的大脑,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人云亦云。” 园艺林学学院园林1904班唐逸飞这样说到。他认为,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当信息可以大量快速的获取时,读书变得更为重要。
正如香料,磨得越细,捣得越碎,香味亦会愈浓。丁洁认为读书是一种自我思考的过程,“我们不可能经历一种很完整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去体会别人的人生,去观他人之观,去感他人之感。”
“《杨绛全集》的阅读让我思考: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在于我们自身对待生活的态度,如何取舍,如何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是丁洁立于读书之外对生命的所思。

学校医护人员正在阅读
特殊时期的阅读,足以慰藉心灵。
“疫情期间读这本书,更多的是获得了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一些态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师卢禧东谈道,在抗“疫”期间,她从阅读中感受到了“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的力量。
在那段网络新闻铺天盖地,各类情绪交织,在“父母被确诊,在家里也需要带上口罩”的日子里。她重新拾起《毛泽东选集》,从那没有并没有高深字眼,朴素、口语化的文章里,卢禧东认识到,所谓战时状态就一定要拿出革命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所想所悟,就是一段“阅读魅力”的共鸣与共情。华农师生正让书香在云端久久飘扬,或者说:“读书节已届尾声,但以后每天都是读书节。”
记者手记
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一直在大脑萦绕:
学校122年的办学历史“蒸馏”出来了八个字: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再把这八个字抽象出来,“读”成为第一要义。
历史证明,华中农大把“读书”看得很重,这是读书节的溯源,更是百廿办学的一次回响。
读书,对个人来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对一所学校而言,却是文脉的赓续、史脉的延展,更是事业发展的不尽动力。
若用联系的辩证思维,读书节是“两季三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用系统和科学思维,读书节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读书节里,数以万人“围观”开幕式、数以千计书评影评、数以百人参加阅读接力,阅读带来的魅力让人感喟不已。
这就对了!一个爱读书的人,和爱读书的一群人一起,在一所爱读书的大学里读书,他们和这所大学前途无比光明!
即便在时空阻隔的当下,读书依旧是大家共同的精神源泉。
书香依旧,待你归来。
(作者 校新闻中心记者川竹 学通社记者 袁阳宇 邹璇 审核人 彭光芒)